对“四谛”的理解到什么程度,才是发真正菩提心?

2023年4月14日晚19时,玉佛禅寺觉群人间佛教研究中心特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雷泉教授,开讲《<摩诃止观>选读》系列第二讲 《信解真理而发大心——依四谛理境发菩提心》。


上期讲座已辨析了凡夫外道和二乘的十种虚假心,略释了大乘菩萨修行所依真理之境、所做菩萨之行,及所证自由之果(即境、行、果)。

在本期讲座中,王雷泉教授先从“明四谛十二因缘教理”展开论述。王教授指出:对真理之境的认知深浅,取决于能观之智的高下和方法的巧拙。真正菩提心的发起,依赖于对圆满理境的真正理解。

王教授认为,发菩提心应依四谛理境。天台宗依一心三观的真理观和方法论,以及对有、空、亦空亦有、非空非有关系的四门观法,辨析理境高下深浅,所判摄的四教和四种四谛,即:

三藏教诠生灭四谛,为三界内的生灭门;通教诠无生四谛,为三界内的不生灭门;别教诠无量四谛,为三界外的生灭门;圆教诠无作四谛,为三界外的不生灭门。

此外,发菩提心应依十种发心,分别是:详说推理、观佛相好、见佛神变、闻法四种,观净土、徒众、修行、法灭、受苦、起过等六种则略说。这十种发心可以归结为智慧、信愿与慈悲三门。


接着王教授从智慧、信愿与慈悲三门中,抽取“推理”和“闻法”作重点论述,指明其皆是智慧增上,区别在于程度深浅。并以《中论》三是偈,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”辨析四教闻法深浅,说明四教所对应的四谛理境,取决于所应用的三观和四门方法。

上述十种发心,可归结为三种止观:圆顿止观,直达法性。法性与法界,这些都是佛教根本的概念。

 


四种四谛结于三种止观,总结为:

渐次止观——机有利钝,故迷有轻重,解有浅深:方法之巧拙,效果之即离。

圆顿止观——直达法性,消除四种四谛隔阂,皆通实相。

不定止观——巧拙、粗细、枝本、通别、遍不遍、难易六对,更互轻重。

讲座最后,王教授总结道:四谛是佛教的根本教理,天台宗依空假中三观的真理观和方法论,判摄能诠之四教和所诠之四谛理境。在教理上要依据圆教的无作四谛,体达法性和一切法无二无别,才是发真正菩提心。

△长按二维码,观看本讲ppt